剧情简介
作者: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意大利当代文学巨匠,以魔幻现实主义和寓言式写作闻名,代表作包括《看不见的城市》《树上的男爵》等。其作品以轻盈的叙事和深刻的哲思探讨现代社会的异化与人性困境
。
出版信息:
意大利语原版《Marcovaldo》于1963年由Einaudi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2020年)等发行,豆瓣评分8.9分,被誉为“写给成年人的童话”
。
小说以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工业城市为背景,通过20个短篇串联,按春夏秋冬四季展开,记录主人公马可瓦尔多的生存困境与诗意抗争
。
核心内容:
主人公设定:马可瓦尔多是城市底层小工,一家六口蜗居地下室,靠微薄薪水维生,却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自然细节(如蘑菇、候鸟、月光),在水泥森林中构建精神乌托邦
。
故事结构:每个季节对应一个独立故事,如《市区的蘑菇》(春季)讲述他发现毒蘑菇引发家庭中毒,《高速公路上的森林》(冬季)描绘父子在废弃广告牌下搭建“木屋”的荒诞冒险
。
主题思想:
自然与工业的对抗:通过马可瓦尔多的“自然寻觅”,批判城市化对生态的破坏,如《河流最蓝的地方在哪》揭示水源污染的隐忧
。
存在主义困境:展现底层劳动者在物质匮乏中坚守精神追求的矛盾,如《弄错了的车站》中他误入陌生城市,映射现代人的身份迷失
。
寓言式批判:以黑色幽默解构消费主义(如《马可瓦尔多逛超市》)和官僚体制(如《黄蜂疗法》),暗喻社会异化
。
文学地位:
被视作卡尔维诺创作转型的里程碑,奠定其“轻逸美学”风格,为《看不见的城市》铺垫叙事实验
。
入选多国文学榜单,中文版获评“2020年度外国文学TOP2”,被誉为“钢筋水泥中的诗意生存指南”
。
作者: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意大利当代文学巨匠,以魔幻现实主义和寓言式写作闻名,代表作包括《看不见的城市》《树上的男爵》等。其作品以轻盈的叙事和深刻的哲思探讨现代社会的异化与人性困境 。 出版信息: 意大利语原版《Marcovaldo》于1963年...(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关于生平,卡尔维诺写道:“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
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滨海别墅猝然离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父母都是植物学家,“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受到尊重。我是败类,是唯一从事文学的人”。
少年时光里有书本、漫画和电影。他梦想成为戏剧家,高中毕业后却进入大学农艺系,随后从文学院毕业。
1947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径》,从此致力于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
曾隐居巴黎十五年,与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格诺等人交往密切。
1985年夏天准备哈佛讲学时患病。主刀医生表示自己从未见过任何大脑构造像卡尔维诺的那般复杂精致。
目录
1 春天 城里的蘑菇
2 夏天 长椅上的假期
3 秋天 市政府的鸽子
4 冬天 消失在雪里的城市
5 春天 黄蜂疗法
6 夏天 一个有着阳光、沙子和睡意的星期六
7 秋天 饭盒
8 冬天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9 春天 好空气
10夏天 和奶牛们旅行
11秋天 毒兔子
12冬天 下错了的车站
13 春天 在河水更蓝的地方
14 夏天 月亮与Nac
15 秋天 雨水和叶子
16冬天 马可瓦尔多逛超市
17 春天 烟,风和肥皂泡
18 夏天 属于他一个人的城市
19 秋天 顽固猫咪的小花
20 冬天 圣诞老人的孩子
(展开全部)2 夏天 长椅上的假期
3 秋天 市政府的鸽子
4 冬天 消失在雪里的城市
5 春天 黄蜂疗法
6 夏天 一个有着阳光、沙子和睡意的星期六
7 秋天 饭盒
8 冬天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9 春天 好空气
10夏天 和奶牛们旅行
11秋天 毒兔子
12冬天 下错了的车站
13 春天 在河水更蓝的地方
14 夏天 月亮与Nac
15 秋天 雨水和叶子
16冬天 马可瓦尔多逛超市
17 春天 烟,风和肥皂泡
18 夏天 属于他一个人的城市
19 秋天 顽固猫咪的小花
20 冬天 圣诞老人的孩子
经典金句(38)
纠错 补充反馈
“谁知道藏在那面雪白披风下的城市还是不是原来的那座,或是被替换成了另一座?”
出处:《迷失在雪中的城市》
解读:借雪景隐喻现代城市的同质化与虚幻性,质疑工业化进程中真实与表象的割裂
。
“月亮十分沉静……红绿灯急促不安,虚假而疲劳地活跃着,被奴役了一般。”
出处:《市区的蘑菇》
意象:对比月亮的永恒与红绿灯的机械重复,批判城市生活的单调与压抑
。
“我们虽然住在城市里,但总得找机会看看星星。”
背景:马可瓦尔多鼓励孩子仰望星空,呼应其“在沟渠里仰望月亮”的生存哲学
。
“如果是我养,我一定会把它喂成一个球。”
出处:《有毒的兔子》
幽默与悲哀:对实验室兔子的拟人化想象,既显天真,又暗讽资本主义对生命的物化
。
“整个城市好像都变小了,被罩在一个明亮的细颈瓶里面……藏在栗子壳下的是小野兔们的窝。”
出处:《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超现实隐喻:将城市压缩为“瓶中世界”,自然生命(野兔)成为对抗工业秩序的象征
。
“谁知道是不是因为蘑菇有毒,才让它们长得这么肥美?”
出处:《市区的蘑菇》
反讽:以毒蘑菇的“诱惑”揭示底层对美好事物的危险追逐,暗含生存悖论
。
“雪是干净的,寂静的,没有一只鸽子或麻雀的脚印。”
出处:《迷失在雪中的城市》
诗意留白:通过雪景的纯净反衬人类活动的喧嚣,表达对自然秩序的向往
。
“超市里的货架像迷宫,商品包装闪烁如霓虹,可我的口袋里只有一枚硬币。”
背景:马可瓦尔多逛超市的幻灭体验,批判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
。
“我宁愿要一株病恹恹的野草,也不要你们精心培育的塑料花。”
出处:《与母牛同游》
价值观碰撞:拒绝工业化生产的“完美”,拥抱自然的不完美与真实
。
“当电梯门关闭时,我忽然觉得自己像一只被装进罐头里的沙丁鱼。”
出处:《弄错了的车站》
存在主义隐喻:以罐头比喻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呼应卡夫卡式异化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