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给麻风病人的吻》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法]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François Mauriac,1885-197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52年),被誉为“描写痛苦的大师”,代表作《爱的荒漠》《蛇结》。
​创作时间​:1922年首次出版,奠定莫里亚克“道德小说”风格,中文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于2022年推出

​题材​:存在主义心理小说,以20世纪初法国资产阶级家庭为背景,探讨婚姻、宗教与人性困境。
​文学地位​:
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深刻的婚姻悲剧之一”,与卡夫卡《变形记》并称“异化主题双璧”。
莫里亚克因本书确立“法国文学良心”地位,获法国科学院院士头衔

​2. 核心内容​
​主线剧情​:

​畸形婚姻​:丑陋富家子让·贝鲁哀尔与美丽村姑诺埃米因家族利益结合,两人互相厌恶却被迫履行义务。
​自我献祭​:让通过故意染肺病试图“解脱”诺埃米,却在弥留之际发现她对医生的爱慕,最终在绝望中死去。
​道德枷锁​:诺埃米守寡后拒绝新生活,成为“贞洁寡妇”的象征,而让的父亲杰罗姆则以宗教之名维持虚伪家庭秩序。
​关键情节​:

​麻风病人之吻​:诺埃米出于义务亲吻让溃烂的嘴唇,象征婚姻中无爱的宗教式牺牲。
​病床独白​:让临终前对神父说:“上帝,我永远感谢您赐予我一个女人的爱情”,揭示信仰与欲望的撕裂。
​寡妇囚笼​:诺埃米拒绝医生求婚,将自己禁锢在“贞洁”枷锁中,完成对父权社会的无声反抗。
​人物群像​:

​让·贝鲁哀尔​:自卑到扭曲的牺牲者,用死亡完成对世俗的控诉。
​诺埃米​:困在道德牢笼中的女性,从厌恶到愧疚,最终沦为自我惩罚的囚徒。
​杰罗姆·贝鲁哀尔​:伪善的地主,以宗教之名掩盖家族利益剥削。
​3. 创作背景​
​宗教与道德困境​:莫里亚克出身天主教家庭,书中大量探讨原罪、救赎与信仰虚伪性,如让的肺病被隐喻为“原罪烙印”。
​资产阶级批判​:小说映射一战前后法国乡村的阶级固化,富家子与贫农的婚姻本质是土地与劳动力的交易。
​存在主义先声​:通过人物的精神痛苦,预示萨特“他人即地狱”的哲学命题,让与诺埃米的相互折磨构成存在主义困境的缩影。
​4. 文学价值​
​心理描写巅峰​:莫里亚克被誉为“人类灵魂的解剖师”,书中对让自卑心理的刻画细腻到令人窒息(如“他凝视自己尖鼻子的倒影如同解剖尸体”)。
​象征体系​:
​麻风病​:象征社会排斥与道德审判,让的溃烂嘴唇暗示美德的虚假性。
​松林与橡树​:自然意象对比人造庄园,隐喻自由与禁锢的冲突。
​叙事实验​:采用“意识流”手法穿插回忆与幻觉,如诺埃米在让死后反复梦见两人初遇的教堂场景。

给麻风病人的吻》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法]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François Mauriac,1885-197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52年),被誉为“描写痛苦的大师”,代表作《爱的荒漠》《蛇结》。 ​创作时间​:1922年首次出版,奠定莫里亚克“道德小说”风格,中文版由...(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 |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François Mauriac,1885—1970) 法国小说家、剧作家、评论家,曾任法国文学家协会主席、法兰西学院院士。195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有《给麻风病人的吻》《母亲大人》《爱的荒漠》《苔蕾丝·德斯盖鲁》《蛇结》《黑夜的终止》《黑天使》等。 译者 | 蔡羽婷 法语自由译者,芝加哥大学罗曼语语言文学博士在读,译有E.M.齐奥朗《苦论》。

目录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终章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9)
经典台词摘录​
​​“这副身体从未在爱情中焚烧,却要在死亡中燃烬。”​​
——让临终独白,揭示爱情与死亡的悖论
​​“他们用圣徒的吻覆盖麻风病人的溃烂,却无人问溃烂者是否感到疼痛。”​​
——开篇点题,批判宗教式伪善
​​“我宁愿自己是条野狗,在雪地里自由死去,也不愿做笼中金丝雀。”​​
——让对自由的绝望呐喊,呼应尼采“超人哲学”。
​​“婚姻是上帝赐予的镣铐,而我们甘愿戴着它下地狱。”​​
——诺埃米婚后日记,揭露婚姻制度的暴力性。
​​“父亲用圣经教导我仁爱,却用土地教会我贪婪。”​​
——让对父权的双重批判,映射宗教与资本的合谋。
​​“贞洁不是美德,是囚禁女人的白色棺材。”​​
——诺埃米最终觉醒的呐喊,挑战传统女性道德观。
​​“我们互相舔舐伤口,却把血当作圣水。”​​
——小说终章隐喻,揭示畸形关系的共生本质。
​​“上帝死了,而我们还在为他的坟墓编织花环。”​​
——让的临终幻觉,直指信仰崩塌后的虚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