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状闪电》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刘慈欣,中国科幻文学领军人物,代表作《三体》《流浪地球》。
出版信息:2004年首次出版,中文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英文版于2018年面世。
题材:硬核科幻小说,融合量子物理、军事科技与人性哲思,探讨科学伦理与文明存续。
文学地位:
被《纽约时报》评为“中国版《安德的游戏》”,获中国科幻银河奖。
读者称其“用科学浪漫主义解构战争与人性,比《三体》更贴近现实的震撼之作”。
2. 核心内容
主线剧情:
童年创伤:14岁的陈博士目睹父母被球状闪电烧成灰烬,开启对神秘现象的痴迷研究。
科学探索:与军人林云合作,发现球状闪电是“宏电子”,可被电磁场操控并武器化。
道德困境:林云将球状闪电投入实战,导致平民伤亡;陈博士因反对武器化与其决裂。
终极悲剧:林云以身殉道引爆“宏聚变”,量子化消亡前留下“量子玫瑰”,陈博士最终与大学同学戴琳结婚,保留玫瑰作为精神寄托。
关键设定:
球状闪电本质:被激发的宏观量子态等离子体,可穿透物体并保留其量子相干性。
宏原子核理论:将物质分解为“宏电子”与“宏原子核”,解释球状闪电的独特性质。
量子玫瑰:林云用自身量子态保存的玫瑰,象征科学理想与人性羁绊的永恒矛盾。
主题思想:
科学双刃剑:球状闪电从自然奇观沦为战争工具,揭示科技失控的毁灭性。
人性异化:林云的偏执与陈博士的挣扎,映射科学家在理想与道德间的撕裂。
存在主义哲思:量子态生命(如林云)挑战传统生死观,追问“存在”的本质。
3. 创作背景
科学灵感:刘慈欣受中国气象局球状闪电观测报告启发,结合气化硅理论与微波空腔假说构建世界观。
军事隐喻:1996年台海危机促使作者思考科技与战争的关系,林云的角色原型为冷战时期“武器科学家”。
文学实验:通过“量子玫瑰”等意象,将硬核科幻与诗意叙事结合,突破传统科幻框架。
序曲
上篇:大学、异象之一、球状闪电、林云之一、张彬、异象之二、晴空霹雳、ETI@home、西伯利亚、灯塔启示
中篇:林峰将军、攻击蜂、天网、球状闪电、雷球、丁仪、空泡、宏电子、武器、观察者、烧毁芯片、异象之三、核电厂、异象之四、龙卷风
下 篇:芯片毁灭、弦、特别领导组、宏聚变、林云之二、胜利、量子玫瑰
《球状闪电》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