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米格尔街》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米格尔街》(Miguel Street)是英国作家V.S.奈保尔(V.S. Naipaul)的成名作,首次出版于1959年,中文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等推出
。小说以20世纪30-40年代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首府西班牙港的“米格尔街”为背景,通过17个短篇故事,描绘了殖民地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这些人物包括失业者、拳击手、诗人、机械天才等,他们的生活充满荒诞与挣扎,却始终保持着卑微的幽默感
。
2. 主题与风格
殖民地的生存困境:小说揭示了殖民统治下本土文化的断裂与精神家园的丧失。米格尔街象征着被边缘化的社会,居民们在贫困、暴力与压抑中重复着无望的生活,既无法摆脱殖民体系的束缚,又无法实现自我救赎
。
反讽与黑色幽默:奈保尔以孩童视角叙述,用轻快的笔调包裹沉重的现实。人物的“理想”往往荒诞可笑(如诗人写“最伟大的诗”、机械师改造报废汽车),最终在殖民社会的碾压下破碎,形成强烈的悲剧性反差
。
身份认同的探索:作为印度裔移民后裔,奈保尔通过米格尔街的印度社群,探讨了后殖民时代个体的文化归属问题。居民们既无法融入殖民者的主流社会,又与传统印度文化渐行渐远,陷入双重边缘化的困境
。
3. 文学价值
《米格尔街》被视为“后殖民文学的经典”,与乔伊斯的《都柏林人》齐名。奈保尔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观察,捕捉了殖民地社会的集体心理,被誉为“用贫民窟的碎片拼贴出人类精神的寓言”
。2001年,奈保尔凭借对殖民文化的深刻书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米格尔街》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米格尔街》(Miguel Street)是英国作家V.S.奈保尔(V.S. Naipaul)的成名作,首次出版于1959年,中文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等推出 。小说以20世纪30-40年代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首府西班牙港的“米格尔街”为背景,通过17个短篇故事,...(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V.S.奈保尔(V.S.Naipaul):
英国著名作家。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
50年代开始写作,著有《米格尔街》、《斯通先生与骑士伙伴》、《自由国度》、《河湾》、“印度三部曲”、《非洲的假面剧》等。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鲍嘉/1
没有名字的东西/9
乔治和他的粉红房子/17
职业选择/27
曼门/37
B. 华兹华斯/45
懦夫/55
花炮师 /67
泰特斯· 霍伊特,中级文学学士/79
母性的本能/93
蓝色马车/103
只是为了,爱,爱,爱/115
机械天才/131
谨慎/147
直到来了大兵/161
哈特/179
告别米格尔街/193
(展开全部)没有名字的东西/9
乔治和他的粉红房子/17
职业选择/27
曼门/37
B. 华兹华斯/45
懦夫/55
花炮师 /67
泰特斯· 霍伊特,中级文学学士/79
母性的本能/93
蓝色马车/103
只是为了,爱,爱,爱/115
机械天才/131
谨慎/147
直到来了大兵/161
哈特/179
告别米格尔街/193
经典金句(19)
纠错 补充反馈
经典台词摘录
“当一个人开始拿他从事的事业逗乐时,你很难知道他是在笑还是在哭。”
——评价“哲学家”波普的虚无主义生活态度
。
“生活真他妈的活见鬼。你明知道麻烦来了,却什么也干不了,只能坐着看着。”
——哈特对殖民地压抑环境的绝望控诉
。
“现在,让我们躺在草地上,仰望天空,我要你想想,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哪里是你的起点?”
——诗人布莱克·沃兹华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
“你一旦得到自以为喜欢的东西,你就不会再珍惜它们了。”
——摩尔根在焰火表演成功后对欲望的反思
。
“所有的人,一旦成年就甩头走了。我的离开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叙述者“我”告别米格尔街时的疏离感
。
“他们兴高采烈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全书核心矛盾:绝望与麻木中的生存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