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悲伤的物理学》书籍简介
作者:格奥尔基·戈斯波丁诺夫(Georgi Gospodinov),保加利亚作家,2023年凭借《时间庇护所》获布克国际文学奖。
译者:陈瑛(北京外国语大学保加利亚语教授,直译引进)
出版信息: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2024年10月
核心主题与叙事结构
实验性叙事:
小说打破线性叙事逻辑,采用碎片化、多视角的“类超文本”结构,融合神话、回忆录、法庭辩词、说明书等元素,构建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作者直言:“我不能提供一种线性的讲述,因为任何一个迷宫和任何一个故事都不是线性发展的。”
主题内核:
历史与创伤:通过保加利亚三代家族史(祖父、父亲、叙述者),映射20世纪东欧政治动荡、战争创伤及社会主义时期的集体记忆。
移情症与孤独:主人公患有“病态移情症”,能进入任何人或物体的记忆,却因目睹过多悲伤而自我封闭,最终蜷缩于地下室收集“时间胶囊”。
存在的脆弱性:探讨童年创伤、语言失效、记忆消逝等命题,如“只有童年和死亡。中间没有其他。除了黑暗和沉默”。
科学隐喻:
书名“悲伤的物理学”指代量子物理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世界充满并行可能,但经典叙事试图固化单一真相。作者以文学形式恢复这种不确定性,为“未被讲述的故事”留出空间。
《悲伤的物理学》书籍简介 作者:格奥尔基·戈斯波丁诺夫(Georgi Gospodinov),保加利亚作家,2023年凭借《时间庇护所》获布克国际文学奖。 译者:陈瑛(北京外国语大学保加利亚语教授,直译引进) 出版信息: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2024年10月 核心主题...(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格奥尔基·戈斯波丁诺夫(Georgi Gospodinov,1968— ),保加利亚作家,处女作《自然小说》已有10个版本,被译为21种语言,是1989年后被译介最广的保加利亚书籍;第二部长篇小说《悲伤的物理学》一经出版,就进入保加利亚最畅销小说之列,并入围欧洲各主流文学奖;最新作品《时间庇护所》,已被译为20余种语言,并获2023年布克国际奖。此外还创作有短篇小说、剧作等。
经典金句(11)
纠错 补充反馈
经典台词摘录
关于时间与记忆
“逝去的过往就像一匹不产犊子的母马,已无生育能力。”> “我的父亲和恐龙在同一时间消失了……”2. 关于悲伤的本质
“这种悲伤,我可以证明,远远浓于人类的悲伤,是野性的,没有经过语言的过滤……语言可以抚慰、平息悲伤,制伏它,就像我爷爷给生病的动物放血一样。”> “这个世界是最悲伤之地,悲伤没有体积和形状,却渗透一切。”3. 关于存在与虚无
“归根结底,如果我们坚持以人为衡量万物的尺度,那么人是比较接近不可持久之物的参数——变化不定,趋向死亡,有生命的,但不能永存,不断变弱。”> “我们是由多个迷宫构成的。DNA是保存及传递信息的完美形式,但至今仍是秘密。”4. 关于语言与沉默
“人类应该缄默一段时间,在这一暂停时段里,也来听听其他讲述者的声音——鱼、蜻蜓、鼬鼠或者竹子、猫、兰花或者鹅卵石。”> “语言未曾触碰到它们。因为语言就如同钻头,可以打通并抽干这些知识的矿层。”---
文学价值与评价
后现代实验性:打破传统小说框架,被诺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誉为“一部从未发生之事通史”,为“必死、速朽、易碎之物”赋形。
东欧文学新声:以保加利亚为缩影,呈现冷战阴影下的个体命运,被称为“东欧的普鲁斯特”。
情感共鸣:通过超现实叙事,引发对战争、移民、代际创伤的全球性反思。
如需深入阅读,可关注书中对《希腊神话》的颠覆性改写(如弥诺陶洛斯的悲情重构)及对保加利亚社会现实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