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八月狂想曲》是中国当代女作家徐坤创作的长篇小说,2008年首次出版,后由安徽文艺出版社于2015年再版。小说以一座虚构的奥运协办城市为背景,围绕奥运场馆建设展开故事,塑造了一代年轻的城市管理者和建筑设计师的形象。作品通过七大情节板块——风生水起、庙堂之高、雕梁画栋、江湖之远、横槊赋诗、上善若水、沧海碣石,以及尾声“大隐隐于家”,展现了奥运筹办过程中的艰辛与辉煌,弘扬了奥运精神,高扬了青春中国的主旋律。该小说荣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奖,并被誉为中国首部以奥运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荣誉: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被评价为“中国当代建筑师的文学立传”

剧情概要:
小说以虚构的北方地级市淞州协办奥运会为背景,围绕奥运场馆“东方地平线”的筹建过程展开,聚焦城市管理者、建筑师与普通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与挣扎。

《八月狂想曲》是中国当代女作家徐坤创作的长篇小说,2008年首次出版,后由安徽文艺出版社于2015年再版。小说以一座虚构的奥运协办城市为背景,围绕奥运场馆建设展开故事,塑造了一代年轻的城市管理者和建筑设计师的形象。作品通过七大情节板块——风生水起、庙堂之高、雕梁画栋、江湖之远、横槊赋诗、上善若水、沧...(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徐坤,女,1965年3月出生于沈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一级作家。北京市青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3年开始发表小说,出版小说、散文、论著等300多万字,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白话》、《先锋》、《热狗》、《沈阳啊沈阳》、《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短篇小说《遭遇爱情》、《鸟粪》、《狗日的足球》、《厨房》、《一个老外在中国》,长篇小说《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爱你两周半》、《野草根》,话剧剧本《青狐》(根据王蒙长篇小说改编)、话剧《性情男女》(北京人民艺术剧院2006年上演)。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德、法、俄、日语。曾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首届冯牧文学奖、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首届女性文学成就奖,三次获得《小说月报》大众评选“百花奖”,多次获得《中国作家》、《人民文学》、《小说选刊》等评选的优秀小说奖。

目录
第一章 风生水起
第二章 庙堂之高
第三章 雕梁画栋
第四章 江湖之远
第五章 横槊赋诗
第六章 上善若水
第七章 沧海碣石
尾声 大隐隐于家
(展开全部)

“尽管一切叶子都终将凋落,我仍要抽出自己的绿芽。”
意义:这句金句表达了在逆境中坚持自我、追求成长的积极态度。即使面临困难与挑战,也要像绿芽一样,努力生长,展现生命的顽强与希望。
“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
意义:这句金句强调了自我提升与成长的重要性。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只有不断锤炼自己,提升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人生价值。
“信心是灵魂的防腐剂。”
意义:这句金句强调了信心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信心能够保持灵魂的活力与坚定,让人在困境中不失希望,在挑战中勇往直前。
“文学是一个人的千军万马,一个人的张灯结彩,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一个人的济世情怀。”
意义:以文学喻个体在宏大叙事中的力量,呼应建筑师与管理者在时代浪潮中的孤独坚守。
“羡慕别人得到的,不如珍惜自己拥有的。”
意义:批判盲目追求国际化导致的“洋楼崇拜”,强调本土文化的自信与价值。
“宏伟建筑从来是一个民族和一种文明的雄心、梦想和创造力的象征。”
意义(引自评论家李敬泽):揭示奥运场馆作为国家精神载体的深层意义,超越单纯的体育功能。
“谨以此书,献给一个时代,献给青春中国。”(扉页献词)
意义:将个人奋斗升华为集体记忆,致敬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青年的理想主义与使命感。

2对“八月狂想曲”的想法

  1. 佳怡 2025年3月30日
    奥运精神与时代风貌: 小说通过奥运场馆建设的故事,弘扬了奥运精神,展现了青春中国的活力与尊严。它塑造了年轻的城市管理者和建筑设计师的形象,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 展开全部
  2. 佳琦 2025年3月30日
    城市化进程的镜像与反思 通过淞州的奥运筹备,小说揭露了城市发展中的矛盾:拆迁引发的民生问题、政绩冲动对公共利益的挤压。例如,旷乃兴的困境象征中国城市化从“速度优... 展开全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