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作者简介
李怡文 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博士,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中文与历史学系副教授,兼任美国宋元学会秘书长。研究兴趣为东亚海域史及物质文化史。曾在日本京都大学、德国柏林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获得来自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多地学术基金支持。另著有《遣唐使之后:联结东亚城市的人与物》(香港:中华书局,2024),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

目录
中文版序 / 1
图表目录 / 3
致谢 / 5
地图 / 11

第一章
导言:东亚佛教贸易网 / 001
物质文化与佛教寺院经济 / 004
通过宗教网络进行贸易 / 008
僧侣、海商与世俗当权者 / 012
关于中日海上贸易的原始资料 / 015
本书章节安排 / 019

第二章
取代朝贡关系:僧侣与海商的互惠合作(839—900) / 022
获取佛教法器的非官方网络:圆仁在唐帝国的求法之旅 / 023
对佛法的持续寻求:圆珍的唐朝之旅 / 028
圆珍和他的海商网络 / 031
为经济利益服务的佛教联系:蔡辅的诗作 / 037
为贸易建立佛教联系:徐氏兄弟的书信 / 039
小结 / 045

第三章
岂止为佛法:作为中日桥梁的巡礼僧(900—1100) / 050
向新时期的过渡:?P然给宋太宗的信 / 052
联结朝廷和海商:寂照 / 058
对于非官方网络的相互认同:成寻和宋神宗 / 062
小结 / 068

第四章
建立贸易基地:博多的“唐房”(1100—1200) / 071
太宰府的衰落与“唐房”的崛起 / 074
“唐房”的居民:他们的贸易组织和宗教信仰 / 077
中国海商与禅宗传入日本 / 086
小结 / 092

第五章
传递货物与信仰:宗教网络的经济特权(1200—1270) / 095
木材、中日贸易与宋代社会 / 098
佛门师徒,供养人和委托人 / 104
承载贸易使命的板渡 / 107
宗教声望、皇室赞助和商业利益 / 116
建立寺院,构建海外网络 / 119
小结 / 124

第六章
寺社造营料唐船:蒙古帝国与日本列岛的贸易(1270—1368) / 127
蒙古袭来及其对中日贸易的影响 / 130
贸易远航中的寺院:来自新安沉船的证据 / 135
商业利润与佛法传承:建长寺船 / 141
镰仓:追求唐物,加入网络 / 147
重启与中国的贸易:天龙寺船 / 152
小结 / 160

第七章
恢复朝贡关系与宗教 - 商业网络的余波(1368—1403) / 162
明朝开国皇帝治下的中日关系 / 163
重建朝贡关系:永乐皇帝与足利义满 / 168
宗教 - 商业网络的物质性,839—1403 年 / 173
结语:宗教 - 商业网络及其持久影响 / 178

参考文献 / 182
索引 / 199
译后记 / 219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20)
一、关于网络本质​​
​​“当国家沉默时,海洋从未停止诉说。”​​
——开篇点题,揭示非官方网络对官方外交的补充与超越。
​​“宗教是商人的盾牌,商业是僧侣的粮草。”​​
——总结双方共生逻辑:僧侣借商船传播佛法,商人靠寺院获取贸易特权。
​​二、权力与信仰的博弈​​
3. ​​“宋朝不索贡品,只收关税——这才是真正的朝贡。”​​
——对比宋与唐的朝贡政策,凸显经济理性对政治符号的消解。
​​“成寻献银炉时说:隋炀帝接受过佛器,宋神宗岂能拒绝?”​​
——引用成寻与宋神宗对话,展现宗教话语如何为商业行为正名。
​​三、历史细节中的智慧​​
5. ​​“新安沉船的铜钱重28吨,证明日本对‘过期’宋钱的需求永无止境。”​​
——以考古证据揭示经济依存度,批判“朝贡即文化输出”的刻板叙事。
​​“镰仓武士追求唐物,博多商人贩卖禅宗——信仰与欲望本是一体两面。”​​
——剖析物质与精神在跨文化贸易中的交织。
​​四、现代启示​​
7. ​​“没有朝贡的六百年,中日反而创造了更持久的纽带。”​​
——反思民族国家叙事对历史连续性的遮蔽,强调民间交流的韧性。
​​“当宗教成为商业工具,它既是桥梁,也是枷锁。”​​
——辩证分析信仰的工具化,如僧侣为垄断贸易伪造“神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