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大礼议:嘉靖帝的礼制改与皇权重塑》由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尤淑君撰写,聚焦明世宗朱厚熜继位后围绕生父母尊号展开的“大礼议”事件,揭示这场持续24年的礼制之争如何重塑明朝政治生态与皇权格局。全书以政治文化史视角,结合《明伦大典》《献皇帝实录》等史料,剖析嘉靖帝如何通过礼制改革打破宗法礼制束缚,确立“继统不继嗣”原则,最终实现皇权独尊。
核心内容
事件缘起与权力博弈
正德帝无嗣,朱厚熜以藩王身份继位,引发“继嗣”与“继统”之争。杨廷和等旧臣主张嘉靖认孝宗为父,而嘉靖与张璁等新贵提出“人情论”,强调尊崇生父兴献王,双方围绕宗庙制度、祭祀礼仪展开激烈对抗。
嘉靖帝通过镇压左顺门事件(180余名官员被杖责)、编纂《明伦大典》构建理论依据,最终追尊生父为“睿宗”,完成“小宗改大宗”的皇权正名。
礼制改革的深层逻辑
分祀天地:将明太祖创立的天地合祀改为天坛、地坛分祀,强化皇权对祭祀的绝对控制。
庙制变革:增建世庙、改九庙制度,打破昭穆原则,使生父神主入祔太庙,实现“献皇帝称宗祔庙”的终极目标。
孔庙降格:削弱孔子“文宣王”称号,改为“至圣先师”,分散道统权威,凸显皇权对文化解释权的垄断。
政治文化影响
皇权私化:嘉靖帝以礼制改革为名,镇压异己、操控言路,导致君臣对立加剧,党争滋生。
制度崩坏:礼法沦为皇权工具,宗法伦理秩序瓦解,为晚明政治动荡埋下伏笔。
《大礼议:嘉靖帝的礼制改与皇权重塑》由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尤淑君撰写,聚焦明世宗朱厚熜继位后围绕生父母尊号展开的“大礼议”事件,揭示这场持续24年的礼制之争如何重塑明朝政治生态与皇权格局。全书以政治文化史视角,结合《明伦大典》《献皇帝实录》等史料,剖析嘉靖帝如何通过礼制改革打破宗法礼制束缚,确立“继...(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尤淑君,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浙江大学仲英青年学者、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已出版《清此:清朝的社会与文化》《宾礼到礼宾:外使觐见与晚清涉外体制的变化》等著作,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获得浙江省高等教学竞赛优秀奖与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目录
绪 论 / 1
一、研究动机 / 1
二、文献综述 / 5
三、章节安排 / 23
第一章 “大礼议”肇因、经过及结果 / 28
一、外藩入继 / 29
二、继嗣继统之争 / 42
三、左顺门事件 / 73
小结 / 88
第二章 从《献皇帝实录》到《明伦大典》 / 94
一、从《献皇帝实录》到《明伦大典》的编纂过程 / 97
二、《明伦大典》内容释义 / 115
三、《明伦大典》修纂意义 / 148
小结 / 167
第三章 礼制更定的政治文化意义 / 172
一、显陵改制,建立世庙 / 175
二、分祀天地,改定郊礼 / 183
三、庙制变异,分建九庙 / 202
四、明堂复古,献皇称宗 / 222
五、庙制底定,睿宗祔庙 / 235
六、礼制与政治的关系 / 253
小结 / 273
第四章 从大礼议看嘉靖朝政治文化 / 277
一、明代前期的政治生态 / 279
二、公与私之间:名分的意义 / 295
三、首辅难为:从杨廷和到严嵩 / 312
四、从道不从君:言官的道德危机 / 364
小结 / 380
结 论 / 384
附录一:明代诸帝世系表 / 392
附录二:大礼议编年表 / 396
征引书目 / 476
(展开全部)一、研究动机 / 1
二、文献综述 / 5
三、章节安排 / 23
第一章 “大礼议”肇因、经过及结果 / 28
一、外藩入继 / 29
二、继嗣继统之争 / 42
三、左顺门事件 / 73
小结 / 88
第二章 从《献皇帝实录》到《明伦大典》 / 94
一、从《献皇帝实录》到《明伦大典》的编纂过程 / 97
二、《明伦大典》内容释义 / 115
三、《明伦大典》修纂意义 / 148
小结 / 167
第三章 礼制更定的政治文化意义 / 172
一、显陵改制,建立世庙 / 175
二、分祀天地,改定郊礼 / 183
三、庙制变异,分建九庙 / 202
四、明堂复古,献皇称宗 / 222
五、庙制底定,睿宗祔庙 / 235
六、礼制与政治的关系 / 253
小结 / 273
第四章 从大礼议看嘉靖朝政治文化 / 277
一、明代前期的政治生态 / 279
二、公与私之间:名分的意义 / 295
三、首辅难为:从杨廷和到严嵩 / 312
四、从道不从君:言官的道德危机 / 364
小结 / 380
结 论 / 384
附录一:明代诸帝世系表 / 392
附录二:大礼议编年表 / 396
征引书目 / 476
经典金句(20)
纠错 补充反馈
1. 礼法之争的本质
“继统不继嗣,君权即天理。”
——嘉靖帝以“继统”为名,拒绝认孝宗为父,打破“兄终弟及”的宗法原则,确立皇权凌驾于宗法伦理之上的合法性。
“礼缘人情,岂可泥古?”(张璁《正典礼》)
——新党以“人情论”挑战旧礼,为嘉靖尊亲提供理论支持,反映明代士大夫对礼制僵化的反思。
2. 权力镇压与思想控制
“左顺门血案,百官泣血,皇权始定。”
——180余名官员伏阙抗议遭廷杖镇压,17人杖毙,标志着嘉靖帝以暴力手段终结礼法争论,确立皇权绝对权威。
“《明伦大典》出,天下噤声。”
——嘉靖帝编纂官方礼典,将“大礼议”结论制度化,扼杀士人议政空间,重塑思想统一。
3. 礼制改革的象征性举措
“天地分祀,太庙易主。”
——嘉靖改天地合祀为分祀,升祔生父于太庙,通过祭祀仪式重构皇权神圣性,象征对祖制的颠覆。
“孔子非圣,唯朕为尊。”
——降孔子封号、增建启圣祠,削弱儒家道统对皇权的制约,彰显“以礼法为帝王工具”的统治逻辑。
4. 历史宿命与人性挣扎
“君父之辩,实为权柄之争。”
——杨廷和与嘉靖的对抗,本质是旧臣集团与皇权新贵的权力博弈,折射明代中叶官僚体系的腐化。
“礼制可改,人心难驯。”
——嘉靖虽胜,却导致士大夫离心离德,党争加剧,为嘉靖中后期怠政与严嵩专权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