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弃长安》是历史作家张明扬创作的一部聚焦安史之乱的历史通俗作品,以安史之乱中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颜杲卿、哥舒翰、杨玉环、李亨、张巡等八位关键人物的“弃长安”经历为线索,全景式展现唐朝由盛转衰的深层逻辑。书中通过政治博弈、人性挣扎与战争细节,揭示盛唐崩塌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重构了这段历史的多维图景。
​核心内容与结构​​
​​1. 人物视角下的历史脉络​​
​​李林甫​​(盛唐权相):推行“以胡制汉”政策,重用安禄山等蕃将,埋下边镇割据隐患。其权谋手段虽巩固相位,却加速了中央权威的瓦解。
​​杨国忠​​(权臣):与安禄山争权,通过预言叛乱、逼迫哥舒翰出关等行为,激化矛盾,成为叛乱导火索之一。
​​安禄山​​(叛军首领):从胡商之子到三镇节度使,因权力膨胀与猜忌发动叛乱,最终被其子安庆绪所杀。
​​颜杲卿​​(忠臣):以“断舌就义”反抗叛军,展现士人的气节,其死亡成为盛唐精神凋零的象征。
​​张巡​​(死守睢阳):以数千兵力抵抗叛军十个月,最终城破被俘,凸显乱世中个体牺牲的悲壮。
​​2. 关键历史事件解析​​
​​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起兵,仅三十五日攻陷洛阳,次年攻破潼关,李隆基仓皇西逃。
​​马嵬坡之变​​:禁军哗变逼死杨国忠、缢杀杨贵妃,李隆基与李亨父子离心,唐朝权力格局彻底分裂。
​​睢阳保卫战​​:张巡以“吃人守城”的极端手段拖延叛军,虽败犹荣,但暴露战争残酷性与制度崩溃。
​​3. 制度与文化的溃败​​
​​军事失衡​​:府兵制崩溃后,边镇募兵制导致藩镇坐大,中央禁军沦为装饰。
​​文人困境​​:李白投永王李璘获罪、王维被迫降敌、杜甫流亡,映射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理想幻灭。

《弃长安》是历史作家张明扬创作的一部聚焦安史之乱的历史通俗作品,以安史之乱中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颜杲卿、哥舒翰、杨玉环、李亨、张巡等八位关键人物的“弃长安”经历为线索,全景式展现唐朝由盛转衰的深层逻辑。书中通过政治博弈、人性挣扎与战争细节,揭示盛唐崩塌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重构了这段历史的多维图景。...(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明扬 作家,历史写作者,阅读、研究和写作历史近二十年,著有《此史有关风与月》《天命与剑》《非常之人》《纸上谈兵》等历史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各大书榜推荐。“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最想穿越的时代是盛唐,为盛唐诗人门下走狗。

目录
目录
楔 子 出长安记(756 年六月十三)//001
第一章 李林甫的盛世(736—752 年)//023
第二章 杨国忠的预言(753—755 年)//065
第三章 安禄山的鼙鼓(755 年十一月初九)//105
第四章 颜杲卿的舌头(756 年正月初八)//127
第五章 哥舒翰的膝盖(756 年六月初八)//149
第六章 杨玉环的香囊(756 年六月十四)//175
第七章 李亨的中兴(756 年七月十二)//201
第八章 张巡的牙齿(757 年十月初九)//235
尾 声 回到长安(757 年十二月初四)//273
大事年表 //302
后 记 //306
主要参考书目 //309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34)
一、权力暗涌与政治宿命​​
​​“人类过于厌恶不确定性,所以对成败都希冀找到符合自我叙事的归因。”​​
——杨国忠将安史之乱归咎于李林甫的“以胡制汉”政策,实为推卸自身与安禄山争权的责任。
​​“欲望一旦被撩拨,心中猛虎一朝出笼,又岂能被一道敕令遏止?”​​
——映射杨国忠与安禄山矛盾激化,权力野心终致叛乱爆发。
​​“这不是一个结束,这甚至不是一个结束的开始,这至多只能算是一个开始的结束。”​​
——丘吉尔式情境的精准运用,暗喻安史之乱虽被平定,但唐朝已元气大伤。
​​“李林甫的口蜜腹剑终结了贤相治国传统,而杨国忠的无底线上位将朝堂推向失控。”​​
——揭示权力系统性的溃败,从李隆基怠政到官僚腐败的连锁反应。
​​二、盛世崩塌与文明挽歌​​
​​“旧世界的太阳正在西坠,虽日华灿灿,但已奄奄一息,行将一去不复返了。”​​
——描绘安史之乱前大唐表面繁荣下的溃烂根基,如边镇割据、禁军腐化。
​​“长安是杜甫、李白、王维至死也未能抵达的梦。”​​
——诗人笔下的理想国与乱世残酷现实的撕裂,呼应杜甫“国破山河在”的悲怆。
​​“旗亭画壁就是开元盛世的样子:天才总是成群而来。”​​
——王昌龄、高适、王之涣的诗坛雅集,反衬乱世文人的凋零。
​​“张巡的牙齿”​​(具象化场景)
——睢阳保卫战中,张巡以“吃人守城”的极端手段拖延叛军,暴露战争残酷性与制度崩溃。
​​三、人性抉择与个体沉浮​​
​​“死亡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生命在它面前做的各种姿态是如此的徒劳。”​​
——哥舒翰潼关兵败投降安禄山,其沙场荣耀葬送于“一跪”,成为盛衰无常的缩影。
​​“颜杲卿亡了,大唐还有颜真卿、张巡、许远……声气相应,前仆后继。”​​
——忠臣的牺牲精神与盛唐气节的延续性,凸显乱世中气节的力量。
​​“李白的家园实际上永远是在途中,诗人生命的本质存在于无尽的漫游中。”​​
——李白投永王李璘的悲剧,映射文人理想与政治现实的冲突。
​​“每个人回不到长安。”​​
——帝王、诗人、百姓皆成时代弃儿,暗喻盛世精神不可逆的消亡。
​​四、战争与权力的荒诞​​
​​“前线无战事,正是将相内斗白热化的最佳时间。”​​
——批判官僚体系在危机中的内耗,如哥舒翰与杨国忠的朝堂倾轧导致潼关失守。
​​“在饥饿与疲惫中,逃亡的沮丧情绪被逐渐放大,直到临界点。”​​
——马嵬坡之变前禁军哗变的心理刻画,揭示权力崩塌的连锁反应。
​​“安禄山起兵时高呼‘清君侧’,却最终成为权力野心的囚徒。”​​
——叛乱者从理想主义者沦为暴君的蜕变,映射权力对人性的异化。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