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北上》荣誉: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核心主题:以京杭大运河为载体,通过百年历史与当代双线叙事,探讨个体命运与民族精神的共生关系,揭示运河作为文化基因对中华文明的深层塑造。
主要讲述:
1. 双线叙事结构
历史线(1901年):意大利探险家“小波罗”(保罗·迪马克)为寻找失踪的弟弟马福德,与翻译谢平遥、船工邵常来等组成考察队,沿运河从杭州北上至通州。途中经历义和团运动、漕运废止等历史剧变,最终小波罗死于通州,标志运河黄金时代的终结。
当代线(2014年):谢平遥后人谢望和与运河家族后代因申遗工程重聚,通过挖掘家族记忆与运河文物(如罗盘、信件),拼合出被遗忘的百年故事,最终推动运河成功申遗。
2. 核心人物与命运交织
小波罗:痴迷运河的意大利人,象征西方对东方文明的探索与误读,其死亡隐喻传统漕运文明的消逝。
谢平遥:清末知识分子,从理想主义到直面现实,代表传统文人的精神转型。
邵常来:底层挑夫,后代成为现代运河守护者,体现底层民众的坚韧与传承。
马福德:小波罗之弟,与运河女子如玉的跨国恋情,映射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光辉。
3. 历史事件与意象
漕运废止:1901年清政府废除漕运,运河从“经济命脉”沦为“文化符号”,象征传统秩序的崩塌。
义和团运动:展现民间力量对殖民侵略的反抗,同时暴露愚昧与暴力并存的复杂性。
运河申遗:2014年申遗成功,标志运河从“历史遗存”到“文化认同”的现代重生。
《北上》荣誉: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核心主题:以京杭大运河为载体,通过百年历史与当代双线叙事,探讨个体命运与民族精神的共生关系,揭示运河作为文化基因对中华文明的深层塑造。 主要讲述: 1. 双线叙事结构 历史线(1901年):意大利探...(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徐则臣,著名作家。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人民文学》副主编。著有《耶路撒冷》《王城如海》《跑步穿过中关村》《青云谷童话》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冯牧文学奖,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2015年度中国青年领袖”。《如果大雪封门》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同名短篇小说集获“2016中国好书”奖。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4年度十大中文小说”,获第五届老舍文学奖、第六届香港“红楼梦奖”决审团奖。长篇小说《王城如海》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7年度十大中文小说”、被台湾《镜周刊》评为“2017年度华文十大好书”。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德、英、日、韩、意、蒙、荷、俄、阿、西等十余种语言。
目录
2014 年,摘自考古报告 001
第一部
1901 年,北上(一) 003
2012 年,鸬鹚与罗盘 086
2014 年,大河谭 122
2014 年,小博物馆之歌 193
第二部
1901 年,北上(二) 225
1900 年—1934 年,沉默者说 340
2014 年,在门外等你 417
第三部
2014 年6 月:一封信 451
(展开全部)第一部
1901 年,北上(一) 003
2012 年,鸬鹚与罗盘 086
2014 年,大河谭 122
2014 年,小博物馆之歌 193
第二部
1901 年,北上(二) 225
1900 年—1934 年,沉默者说 340
2014 年,在门外等你 417
第三部
2014 年6 月:一封信 451
经典金句(22)
纠错 补充反馈
“水和时间自能开辟出新的河流。”
——揭示历史演进的非线性本质,暗喻文明在断裂与传承中生生不息。
“人的命其实不在自己身上,都在别处。”
——批判个体命运的被动性,强调人与他者、环境的共生关系。
“胃从不说谎,它比你更清楚故乡在哪儿。”
——以身体记忆解构乡愁,揭示文化认同的生理性根源。
“运河是能说话的。它用涛声说:该来就来,该去就去。”
——赋予运河人格化特质,象征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渺小与顺应。
“晃晃荡荡的一辈子也可能是值得过的。”
——消解世俗成功学,肯定平凡生活的诗意价值。
“遗憾和不尽力是人生最大的污点。”
——强调行动哲学,批判虚无主义对生命的消磨。
“人的命其实不在自己身上,都在别处。我的命,一半在船上,另一半在这条河。”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走,是为了回来。”
“胃从不说谎,它比你更清楚故乡在哪儿,祖宗在哪儿。”
“任何一件哪怕漫无目的的事情,都可能有意义;无意义本身可能正是它的意义。”
“水和时间自能开辟出新的河流。在那看不见的历史里,许多事物沉埋在了运河支流中。”
“伟大的时代不是煮熟的鸡蛋,剥了壳就能白白胖胖地蹦出来。”
“遗憾和不尽力是人生最大的污点。”
“有你在,我的未来会更好。”
“从五湖四海来,到天南地北去。”
现实回响:作品获茅盾文学奖等荣誉,恰逢运河申遗成功,呼应时代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它提醒世人:每条河流都有未被言说的故事,正如每个民族的“旧邦新命”都值得被重新勘探。
展开全部小说最终指向一个哲学命题:在历史洪流中,个体如何通过“北上”的姿态——既是地理的溯流,亦是精神的求索——完成对自我与时代的超越。
文化现象:带动运河文旅热潮,2023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纳入国家战略,与小说形成互文效应。
展开全部学术价值:被纳入多所高校“现当代文学”课程,成为研究生态文学、历史叙事的经典文本。
争议焦点:部分学者批评小说对义和团运动的“去政治化”处理,作者回应“旨在超越意识形态,回归人性本真”。
《北上》以运河为经纬,编织出一部跨越百年的民族精神图谱。正如书中所言:“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When a river comes alive, a stretch of history gains the possibility of reversing its flow.”)这部作品不仅是运河史诗,更是一曲献给所有在时代浪潮中沉浮的生命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