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天行者》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乡村教育为背景,聚焦民办教师群体在贫困山区的坚守与挣扎。小说以三次“民办教师转正”事件为主线,通过双时间线叙事(1990年代主线与2009年补遗),展现民办教师群体被历史遗忘的悲壮命运。
核心情节
主线:三次转正风波
第一次转正:落榜生张英才被舅舅安排到界岭小学任教,目睹余校长、邓有米、孙四海等民办教师为转正名额的明争暗斗。余校长妻子明爱芬因转正无望含恨而终,张英才最终选择扎根山区。
第二次转正:支教生蓝飞通过“假结婚”手段获取转正资格,揭露政策漏洞。孙四海为争取转正自筹资金修缮校舍,却因贪污被举报。
第三次转正:余校长等老教师在政策松动后终于转正,但教育公平问题仍未解决。张英才重返界岭,象征教育理想的传承。
辅线:情感与人性纠葛
张英才与夏雪、骆雨的短暂恋情,反映支教青年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冲突。
余校长与蓝小梅的黄昏恋,象征老一辈教育者的温情与救赎。
关键设定
双线交织:过去与现在的叙事交叉,揭示民办教师命运的历史循环。
魔幻现实主义:如“雪夜转正申请表”的象征性场景,暗示教育理想的纯粹与现实的冰冷。
《天行者》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乡村教育为背景,聚焦民办教师群体在贫困山区的坚守与挣扎。小说以三次“民办教师转正”事件为主线,通过双时间线叙事(1990年代主线与2009年补遗),展现民办教师群体被历史遗忘的悲壮命运。 核心情节 主线:三次转正风波 第一次转正:落榜生张英才被...(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醒龙,湖北黄冈人,1956年生。历任英山县创作室主任,黄冈地区群艺馆文学部主任。现为武汉市文联副主席,《芳草》文学杂志总编辑,湖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委会委员。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凤凰琴》《分享艰难》《秋风醉了》等。出版有《威风凛凛》《至爱无情》《生命是劳动和仁慈》《圣天门口》等长篇小说和多部中短篇小说集。部分作品曾多次获奖。
目录
第一部 凤凰琴
第二部 雪笛
第三部 天行者
(展开全部)第二部 雪笛
第三部 天行者
(注:台词根据搜索结果整理,部分为小说原文引用)
“教师职业的神圣是因为他只教学生做人,不教学生做官,只教学生知识,不教学生无知。”
——张英才(第2章),定义教育本质。
“没文化的人久病才能成良医,有文化的人病一次就会成为良医。”
——邓有米(第5章),讽刺教育体制的荒诞。
“越是看不到转正的希望时,越要看重眼前的日子,穿不好时尽量吃好,吃不好时尽量睡好。”
——余校长(第7章),展现底层生存智慧。
“民办教师是当代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们用生命播种文明,却连转正的资格都被剥夺。”
——夏雪日记(第12章),直指政策不公。
“教育不是施舍,而是点燃火种。”
——孙四海(第15章),隐喻教育者的使命。
“烂泥巴搭个灶,最多只能用十年八载。老师教学生认识的每一个字,都能受用世世代代。”
这句话通过对比“烂泥灶”的短暂与“知识”的永恒,强调了教育的长远价值,体现了民办教师们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
“民办教师的个人理想就这么丁点小:工资不论多少,只要能按时发;转正不问早晚,只要还有希望。”
这句话道出了民办教师们朴素而真实的愿望,反映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下的无奈与坚持。
“人一生,吃也吃不了多少,穿也穿不了多少,用也用不了多少。要说享福,也就是有事做,累不着;有饭吃,饿不着;有衣穿,羞不着。”
这句话体现了民办教师们对生活的淡然态度,以及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冬天再冷也还等得来春天,若是心里冷下来了,一生也温暖不了。”
这句话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保持希望,只要心中有爱、有信念,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当会计的人一百当中有九十九个是这样,牙齿缝里冒出丑话了,马上伸出舌头替自己打圆场。”
这句话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反映了民办教师们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生存智慧。
2对“天行者”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