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天堂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东非的桑给巴尔故事,一百年前曾处于德国殖民统治的阴影之下。这片古老的土地融合了多种文明和宗教。男孩优素福被他的父亲抵押给商人阿齐兹偿还债务,从那时起,他跟随商队前往异国他乡旅行,亲身经历了生存的困难。他对阿齐兹不可预测的阴阳感到困惑,阿齐兹是他成长仪式的领导者;他很好奇被锁在花园深处的疯女人哭泣的低语;他在旅途中痴迷于高耸的悬崖,就像一堵火焰墙,就像天堂之门,打开了他的天堂之眼:他应该忍受屈辱,过自己的生活,守卫他的小店,成为一名小店主,还是在残酷的世界里变得像铁一样坚固,为穷人寻找一个有花园和喷泉、自由和尊严的天堂?
《天堂》出版于1994年,是古尔纳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一个没有经历过世界、没有被过滤的小男孩为视角,将男孩的成长故事嵌入社会动荡和历史变革的背景中。通过书写一代移民的前世,作者努力“保存记忆,找回人们赖以生存的时刻和故事,并用它们来理解自己。

天堂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东非的桑给巴尔故事,一百年前曾处于德国殖民统治的阴影之下。这片古老的土地融合了多种文明和宗教。男孩优素福被他的父亲抵押给商人阿齐兹偿还债务,从那时起,他跟随商队前往异国他乡旅行,亲身经历了生存的困难。他对阿齐兹不可预测的阴阳感到困惑,阿齐兹是他成长仪式的领导者;他很好奇被锁在...(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2021年因“他对殖民主义文学的影响,以及对身处于不同文化夹缝中难民处境毫不妥协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岛,20世纪60年代移居英国并求学,最终在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后殖民主义写作和与殖民主义有关的论述,特别是与非洲、加勒比和印度有关的论述。曾担任凯恩非洲文学奖和布克奖评审,2006年入选皇家文学学会。古尔纳的作品围绕难民主题,主要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况,聚焦于身份认同、种族冲突及历史书写等,他展现的后殖民时代生存现状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代表作有《天堂》《海边》《来世》等。

目录
第一章 有围墙的花园
第二章 山乡小镇
第三章 内陆之旅
第四章 火焰门
第五章 心心念念的树林
第六章 血块
附录: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奖演说“写作”
(展开全部)

「在天堂里,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有永恒的现在。」
意义:
殖民创伤的隐喻:天堂象征殖民者编织的虚幻承诺,被剥夺历史的非洲人被迫活在永恒的当下,暗示对殖民话语的批判。
存在主义哲思:优素福在殖民军队中经历暴力与迷失,此句揭示其精神困境——无法逃离的过去与不确定的未来,唯有在“永恒现在”中苟活。
「闯荡江湖,只为了她;成仙过神,只为了她;不入轮回,只为了她;创造奇迹,只为了她!」
意义:
爱情作为反抗工具:优素福以爱情为动力对抗殖民压迫,体现个体在宏大历史中的渺小挣扎。
浪漫化叙事的反讽:夸张修辞暗含悲剧内核——爱情在殖民暴力下脆弱如泡沫。
「太阳使远处的树木在空气中颤抖,使房屋颤栗喘息。每有脚步踏过都尘土飞扬,白天的时光被一种硬邦邦的寂静所笼罩。」
意义:
环境即心境:炙热、干燥、寂静的非洲大地,外化优素福内心的焦灼与孤独。
殖民生态的批判:自然环境的压抑感,隐喻殖民统治对生态与精神的双重摧残。

2对“天堂”的想法

  1. 佳琦 2025年3月27日
    天堂的祛魅与重构: 古尔纳的“天堂”是殖民者编造的谎言,揭示历史创伤;但丁的“天堂”是信仰的具象化,构建神学秩序。二者分别代表后殖民文学与中世纪文学的叙事张力。... 展开全部
  2. 佳怡 2025年3月27日
    天堂的主要争议与反思 天堂概念的局限性: “精神恒途”被质疑可能弱化对现实问题的直面勇气。例如,过度强调内心平和可能忽视社会不公的解决需求。 文化多样性视角: ... 展开全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