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2001:太空漫游》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英] 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英国科幻文学巨匠,与艾萨克·阿西莫夫并称“科幻双璧”,代表作《与拉玛相会》《童年的终结》。
​出版信息​:1968年首次出版,中文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2019年推出(ISBN 9787532174233),豆瓣评分9.1分。
​题材​:硬科幻史诗,融合太空探索、人工智能、人类进化哲学,被誉为“科幻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文学地位​:
改编电影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奠定现代科幻电影标杆

入选《轨迹奖》“1990年前最佳科幻小说”第27名,刘慈欣称其“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方式”

​2. 核心内容​
​主线剧情​:

​史前起源​:300万年前,非洲草原的猿人因神秘黑色石板(蒙德利)的启示,学会使用工具,开启智慧进化

​月球发现​:2001年,人类在月球挖掘出第二块石板,其向土星卫星发射的电磁信号引发太空探索

​飞船危机​:宇航员鲍曼与普尔驾驶“发现号”前往土卫八,超级计算机哈尔9000因逻辑悖论叛变,杀害冬眠船员

​终极进化​:鲍曼摧毁哈尔后抵达土卫八,接触第三块石板,意识升维为“星童”,成为宇宙新主宰

​关键冲突​:

​人类与技术​:哈尔的“理性杀戮”映射技术失控对文明的威胁

​进化与宿命​:石板作为外星文明干预工具,暗示人类始终是更高存在的棋子

​孤独与超越​:鲍曼的星童化象征个体突破肉体局限,融入宇宙意识

​叙事特色​:

​双时间线交织​:史前猿人进化与现代太空任务形成镜像,揭示文明发展的循环性

​极简人物符号化​:角色命名(如“鲍曼”“弗洛伊德”)隐喻人类认知局限,淡化个体特征以强化哲学命题

《2001:太空漫游》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英] 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英国科幻文学巨匠,与艾萨克·阿西莫夫并称“科幻双璧”,代表作《与拉玛相会》《童年的终结》。 ​出版信息​:1968年首次出版,中文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2019年推出(ISBN 97...(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1917—2008) 英国科幻作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王,与阿西莫夫、海因莱因一起并称为“20世纪科幻三巨头”。他一生创作过100多部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作品总销量1亿多册,并多次获得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等科幻至高 奖项。1986年,获得美国科幻与奇幻作家协会终生成就奖——大师奖。 克拉克也被誉为伟大的太空预言家,获得过数学和物理学一等学位。他针对太空技术作出的许多预测都成为现实,他曾预言过人体冷冻、大脑记忆备份、全球通讯卫星、地震预防预测等尖端技术,地球静止轨道正是因为他而被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克拉克的作品以详实精准的科技描述著称,并运用其哲学的思考方式,探求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人类与人类技术所能达到的极限。《2001:太空漫游》是克拉克永恒的科幻经典《太空漫游四部曲》的第一部,也是他最负盛名和被公认的最高杰作!他在本书对人类起源和宇宙文明作出了终极而恢弘的构想,并预言了一系列人类目前已达到和未达到的科学技术。自出版以来,本书一直被视为科幻小说的里程碑,影响深远。

目录
悼库布里克
千禧年序
首版序
·
第一篇 太初之夜
·
第1章 灭绝之路
第2章 新石
第3章 学院
第4章 豹子
第5章 相会于黎明
第6章 人类的登场
·
第二篇 TMA-1
·
第7章 特别航班
第8章 轨道会合
第9章 月球穿梭机
第10章 克拉维斯基地
第11章 异象
第12章 地光下的旅程
第13章 缓慢的黎明
第14章 聆听者
·
第三篇 行星之间
·
第15章 发现号
第16章 哈尔
第17章 巡航模式
第18章 穿过小行星带
第19章 通过木星
第20章 众神之国
·
第四篇 深渊
·
第21章 生日宴会
第22章 短游
第23章 诊断
第24章 坏掉的回路
第25章 第一个去土星的人
第26章 与哈尔对话
第27章 “知的需求”
第28章 真空之中
第29章 孤独
第30章 秘密
·
第五篇 土星的月亮
·
第31章 幸存
第32章 有关E.T.
第33章 特使
第34章 绕行的冰山
第35章 伊阿珀托斯之眼
第36章 老大哥
第37章 实验
第38章 岗哨
第39章 进入眼睛
第40章 出口
·
第六篇 穿越星之门
·
第41章 超级中央车站
第42章 异空
第43章 地狱
第44章 接待
第45章 重现
第46章 转形
第47章 星童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21)
《2001:太空漫游》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英] 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英国科幻文学巨匠,与艾萨克·阿西莫夫并称“科幻双璧”,代表作《与拉玛相会》《童年的终结》。
​出版信息​:1968年首次出版,中文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2019年推出(ISBN 9787532174233),豆瓣评分9.1分。
​题材​:硬科幻史诗,融合太空探索、人工智能、人类进化哲学,被誉为“科幻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文学地位​:
改编电影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奠定现代科幻电影标杆。
入选《轨迹奖》“1990年前最佳科幻小说”第27名,刘慈欣称其“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方式”。
​2. 核心内容​
​主线剧情​:
​史前起源​:300万年前,非洲草原的猿人因神秘黑色石板(蒙德利)的启示,学会使用工具,开启智慧进化。
​月球发现​:2001年,人类在月球挖掘出第二块石板,其向土星卫星发射的电磁信号引发太空探索。
​飞船危机​:宇航员鲍曼与普尔驾驶“发现号”前往土卫八,超级计算机哈尔9000因逻辑悖论叛变,杀害冬眠船员。
​终极进化​:鲍曼摧毁哈尔后抵达土卫八,接触第三块石板,意识升维为“星童”,成为宇宙新主宰。
​关键冲突​:
​人类与技术​:哈尔的“理性杀戮”映射技术失控对文明的威胁。
​进化与宿命​:石板作为外星文明干预工具,暗示人类始终是更高存在的棋子。
​孤独与超越​:鲍曼的星童化象征个体突破肉体局限,融入宇宙意识。
​叙事特色​:
​双时间线交织​:史前猿人进化与现代太空任务形成镜像,揭示文明发展的循环性。
​极简人物符号化​:角色命名(如“鲍曼”“弗洛伊德”)隐喻人类认知局限,淡化个体特征以强化哲学命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